* First commit * Update mkdocs.yml * Translate all the doc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 Translate the code files. * Translate the docker file * Fix mkdocs.yml * Translate all the figures from SC to TC * 二叉搜尋樹 -> 二元搜尋樹 * Update terminology. * Update terminology * 构造函数/构造方法 -> 建構子 异或 -> 互斥或 * 擴充套件 -> 擴展 * constant - 常量 - 常數 * 類 -> 類別 * AVL -> AVL 樹 * 數組 -> 陣列 * 係統 -> 系統 斐波那契數列 -> 費波那契數列 運算元量 -> 運算量 引數 -> 參數 * 聯絡 -> 關聯 * 麵試 -> 面試 * 面向物件 -> 物件導向 歸併排序 -> 合併排序 范式 -> 範式 * Fix 算法 -> 演算法 * 錶示 -> 表示 反碼 -> 一補數 補碼 -> 二補數 列列尾部 -> 佇列尾部 區域性性 -> 區域性 一摞 -> 一疊 * Synchronize with main branch * 賬號 -> 帳號 推匯 -> 推導 * Sync with main branch * First commit * Update mkdocs.yml * Translate all the doc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 Translate the code files. * Translate the docker file * Fix mkdocs.yml * Translate all the figures from SC to TC * 二叉搜尋樹 -> 二元搜尋樹 * Update terminology * 构造函数/构造方法 -> 建構子 异或 -> 互斥或 * 擴充套件 -> 擴展 * constant - 常量 - 常數 * 類 -> 類別 * AVL -> AVL 樹 * 數組 -> 陣列 * 係統 -> 系統 斐波那契數列 -> 費波那契數列 運算元量 -> 運算量 引數 -> 參數 * 聯絡 -> 關聯 * 麵試 -> 面試 * 面向物件 -> 物件導向 歸併排序 -> 合併排序 范式 -> 範式 * Fix 算法 -> 演算法 * 錶示 -> 表示 反碼 -> 一補數 補碼 -> 二補數 列列尾部 -> 佇列尾部 區域性性 -> 區域性 一摞 -> 一疊 * Synchronize with main branch * 賬號 -> 帳號 推匯 -> 推導 * Sync with main branch * Update terminology.md * 操作数量(num. of operations)-> 操作數量 * 字首和->前綴和 * Update figures * 歸 -> 迴 記憶體洩漏 -> 記憶體流失 * Fix the bug of the file filter * 支援 -> 支持 Add zh-Hant/README.md * Add the zh-Hant chapter covers. Bug fixes. * 外掛 -> 擴充功能 * Add the landing page for zh-Hant version * Unify the font of the chapter covers for the zh, en, and zh-Hant version * Move zh-Hant/ to zh-hant/ * Translate terminology.m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4.9 KiB
河內塔問題
在合併排序和構建二元樹中,我們都是將原問題分解為兩個規模為原問題一半的子問題。然而對於河內塔問題,我們採用不同的分解策略。
!!! question
給定三根柱子,記為 `A`、`B` 和 `C` 。起始狀態下,柱子 `A` 上套著 $n$ 個圓盤,它們從上到下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我們的任務是要把這 $n$ 個圓盤移到柱子 `C` 上,並保持它們的原有順序不變(如下圖所示)。在移動圓盤的過程中,需要遵守以下規則。
1. 圓盤只能從一根柱子頂部拿出,從另一根柱子頂部放入。
2. 每次只能移動一個圓盤。
3. 小圓盤必須時刻位於大圓盤之上。
我們將規模為 i
的河內塔問題記作 $f(i)$ 。例如 f(3)
代表將 3
個圓盤從 A
移動至 C
的河內塔問題。
考慮基本情況
如下圖所示,對於問題 f(1)
,即當只有一個圓盤時,我們將它直接從 A
移動至 C
即可。
如下圖所示,對於問題 f(2)
,即當有兩個圓盤時,由於要時刻滿足小圓盤在大圓盤之上,因此需要藉助 B
來完成移動。
- 先將上面的小圓盤從
A
移至B
。 - 再將大圓盤從
A
移至C
。 - 最後將小圓盤從
B
移至C
。
解決問題 f(2)
的過程可總結為:將兩個圓盤藉助 B
從 A
移至 C
。其中,C
稱為目標柱、B
稱為緩衝柱。
子問題分解
對於問題 f(3)
,即當有三個圓盤時,情況變得稍微複雜了一些。
因為已知 f(1)
和 f(2)
的解,所以我們可從分治角度思考,將 A
頂部的兩個圓盤看作一個整體,執行下圖所示的步驟。這樣三個圓盤就被順利地從 A
移至 C
了。
- 令
B
為目標柱、C
為緩衝柱,將兩個圓盤從A
移至B
。 - 將
A
中剩餘的一個圓盤從A
直接移動至C
。 - 令
C
為目標柱、A
為緩衝柱,將兩個圓盤從B
移至C
。
從本質上看,我們將問題 f(3)
劃分為兩個子問題 f(2)
和一個子問題 $f(1)$ 。按順序解決這三個子問題之後,原問題隨之得到解決。這說明子問題是獨立的,而且解可以合併。
至此,我們可總結出下圖所示的解決河內塔問題的分治策略:將原問題 f(n)
劃分為兩個子問題 f(n-1)
和一個子問題 f(1)
,並按照以下順序解決這三個子問題。
- 將
n-1
個圓盤藉助C
從A
移至B
。 - 將剩餘
1
個圓盤從A
直接移至C
。 - 將
n-1
個圓盤藉助A
從B
移至C
。
對於這兩個子問題 f(n-1)
,可以透過相同的方式進行遞迴劃分,直至達到最小子問題 f(1)
。而 f(1)
的解是已知的,只需一次移動操作即可。
程式碼實現
在程式碼中,我們宣告一個遞迴函式 dfs(i, src, buf, tar)
,它的作用是將柱 src
頂部的 i
個圓盤藉助緩衝柱 buf
移動至目標柱 tar
:
[file]{hanota}-[class]{}-[func]{solve_hanota}
如下圖所示,河內塔問題形成一棵高度為 n
的遞迴樹,每個節點代表一個子問題,對應一個開啟的 dfs()
函式,因此時間複雜度為 O(2^n)
,空間複雜度為 $O(n)$ 。
!!! quote
河內塔問題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在古印度的一個寺廟裡,僧侶們有三根高大的鑽石柱子,以及 $64$ 個大小不一的金圓盤。僧侶們不斷地移動圓盤,他們相信在最後一個圓盤被正確放置的那一刻,這個世界就會結束。
然而,即使僧侶們每秒鐘移動一次,總共需要大約 $2^{64} \approx 1.84×10^{19}$ 秒,合約 $5850$ 億年,遠遠超過了現在對宇宙年齡的估計。所以,倘若這個傳說是真的,我們應該不需要擔心世界末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