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algo/docs/chapter_data_structure/number_encoding.md
2023-12-28 17:18:37 +08:00

162 lines
9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comments: true
---
# 3.3   数字编码 *
!!! note
在本书中,标题带有 * 符号的是选读章节。如果你时间有限或感到理解困难,可以先跳过,等学完必读章节后再单独攻克。
## 3.3.1   原码、反码和补码
在上一节的表格中我们发现,所有整数类型能够表示的负数都比正数多一个,例如 `byte` 的取值范围是 $[-128, 127]$ 。这个现象比较反直觉,它的内在原因涉及原码、反码、补码的相关知识。
首先需要指出,**数字是以“补码”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在分析这样做的原因之前,首先给出三者的定义。
- **原码**:我们将数字的二进制表示的最高位视为符号位,其中 $0$ 表示正数,$1$ 表示负数,其余位表示数字的值。
- **反码**:正数的反码与其原码相同,负数的反码是对其原码除符号位外的所有位取反。
- **补码**:正数的补码与其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是在其反码的基础上加 $1$ 。
图 3-4 展示了原码、反码和补码之间的转换方法。
![原码、反码与补码之间的相互转换](number_encoding.assets/1s_2s_complement.png){ class="animation-figure" }
<p align="center"> 图 3-4 &nbsp; 原码、反码与补码之间的相互转换 </p>
「原码 sign-magnitude」虽然最直观但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负数的原码不能直接用于运算**。例如在原码下计算 $1 + (-2)$ ,得到的结果是 $-3$ ,这显然是不对的。
$$
\begin{aligned}
& 1 + (-2) \newline
& \rightarrow 0000 \; 0001 + 1000 \; 0010 \newline
& = 1000 \; 0011 \newline
& \rightarrow -3
\end{aligned}
$$
为了解决此问题,计算机引入了「反码 1's complement」。如果我们先将原码转换为反码并在反码下计算 $1 + (-2)$ ,最后将结果从反码转换回原码,则可得到正确结果 $-1$ 。
$$
\begin{aligned}
& 1 + (-2) \newline
& \rightarrow 0000 \; 0001 \; \text{(原码)} + 1000 \; 0010 \; \text{(原码)} \newline
& = 0000 \; 0001 \; \text{(反码)} + 1111 \; 1101 \; \text{(反码)} \newline
& = 1111 \; 1110 \; \text{(反码)} \newline
& = 1000 \; 0001 \; \text{(原码)} \newline
& \rightarrow -1
\end{aligned}
$$
另一方面,**数字零的原码有 $+0$ 和 $-0$ 两种表示方式**。这意味着数字零对应两个不同的二进制编码,这可能会带来歧义。比如在条件判断中,如果没有区分正零和负零,则可能会导致判断结果出错。而如果我们想处理正零和负零歧义,则需要引入额外的判断操作,这可能会降低计算机的运算效率。
$$
\begin{aligned}
+0 & \rightarrow 0000 \; 0000 \newline
-0 & \rightarrow 1000 \; 0000
\end{aligned}
$$
与原码一样,反码也存在正负零歧义问题,因此计算机进一步引入了「补码 2's complement」。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负零的原码、反码、补码的转换过程
$$
\begin{aligned}
-0 \rightarrow \; & 1000 \; 0000 \; \text{(原码)} \newline
= \; & 1111 \; 1111 \; \text{(反码)} \newline
= 1 \; & 0000 \; 0000 \; \text{(补码)} \newline
\end{aligned}
$$
在负零的反码基础上加 $1$ 会产生进位,但 `byte` 类型的长度只有 8 位,因此溢出到第 9 位的 $1$ 会被舍弃。也就是说,**负零的补码为 $0000 \; 0000$ ,与正零的补码相同**。这意味着在补码表示中只存在一个零,正负零歧义从而得到解决。
还剩最后一个疑惑:`byte` 类型的取值范围是 $[-128, 127]$ ,多出来的一个负数 $-128$ 是如何得到的呢?我们注意到,区间 $[-127, +127]$ 内的所有整数都有对应的原码、反码和补码,并且原码和补码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然而,**补码 $1000 \; 0000$ 是一个例外,它并没有对应的原码**。根据转换方法,我们得到该补码的原码为 $0000 \; 0000$ 。这显然是矛盾的,因为该原码表示数字 $0$ ,它的补码应该是自身。计算机规定这个特殊的补码 $1000 \; 0000$ 代表 $-128$ 。实际上,$(-1) + (-127)$ 在补码下的计算结果就是 $-128$ 。
$$
\begin{aligned}
& (-127) + (-1) \newline
& \rightarrow 1111 \; 1111 \; \text{(原码)} + 1000 \; 0001 \; \text{(原码)} \newline
& = 1000 \; 0000 \; \text{(反码)} + 1111 \; 1110 \; \text{(反码)} \newline
& = 1000 \; 0001 \; \text{(补码)} + 1111 \; 1111 \; \text{(补码)} \newline
& = 1000 \; 0000 \; \text{(补码)} \newline
& \rightarrow -128
\end{aligned}
$$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上述所有计算都是加法运算。这暗示着一个重要事实:**计算机内部的硬件电路主要是基于加法运算设计的**。这是因为加法运算相对于其他运算(比如乘法、除法和减法)来说,硬件实现起来更简单,更容易进行并行化处理,运算速度更快。
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只能做加法。**通过将加法与一些基本逻辑运算结合,计算机能够实现各种其他的数学运算**。例如,计算减法 $a - b$ 可以转换为计算加法 $a + (-b)$ ;计算乘法和除法可以转换为计算多次加法或减法。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计算机使用补码的原因:基于补码表示,计算机可以用同样的电路和操作来处理正数和负数的加法,不需要设计特殊的硬件电路来处理减法,并且无须特别处理正负零的歧义问题。这大大简化了硬件设计,提高了运算效率。
补码的设计非常精妙,因篇幅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
## 3.3.2 &nbsp; 浮点数编码
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int` 和 `float` 长度相同,都是 4 字节 ,但为什么 `float` 的取值范围远大于 `int` ?这非常反直觉,因为按理说 `float` 需要表示小数,取值范围应该变小才对。
实际上,**这是因为浮点数 `float` 采用了不同的表示方式**。记一个 32 位长度的二进制数为:
$$
b_{31} b_{30} b_{29} \ldots b_2 b_1 b_0
$$
根据 IEEE 754 标准32-bit 长度的 `float` 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 符号位 $\mathrm{S}$ :占 1 位 ,对应 $b_{31}$ 。
- 指数位 $\mathrm{E}$ :占 8 位 ,对应 $b_{30} b_{29} \ldots b_{23}$ 。
- 分数位 $\mathrm{N}$ :占 23 位 ,对应 $b_{22} b_{21} \ldots b_0$ 。
二进制数 `float` 对应值的计算方法为:
$$
\text {val} = (-1)^{b_{31}} \times 2^{\left(b_{30} b_{29} \ldots b_{23}\right)_2-127} \times\left(1 . b_{22} b_{21} \ldots b_0\right)_2
$$
转化到十进制下的计算公式为:
$$
\text {val}=(-1)^{\mathrm{S}} \times 2^{\mathrm{E} -127} \times (1 + \mathrm{N})
$$
其中各项的取值范围为:
$$
\begin{aligned}
\mathrm{S} \in & \{ 0, 1\}, \quad \mathrm{E} \in \{ 1, 2, \dots, 254 \} \newline
(1 + \mathrm{N}) = & (1 + \sum_{i=1}^{23} b_{23-i} 2^{-i}) \subset [1, 2 - 2^{-23}]
\end{aligned}
$$
![IEEE 754 标准下的 float 的计算示例](number_encoding.assets/ieee_754_float.png){ class="animation-figure" }
<p align="center"> 图 3-5 &nbsp; IEEE 754 标准下的 float 的计算示例 </p>
观察图 3-5 ,给定一个示例数据 $\mathrm{S} = 0$ $\mathrm{E} = 124$ $\mathrm{N} = 2^{-2} + 2^{-3} = 0.375$ ,则有:
$$
\text { val } = (-1)^0 \times 2^{124 - 127} \times (1 + 0.375) = 0.171875
$$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的问题:**`float` 的表示方式包含指数位,导致其取值范围远大于 `int`** 。根据以上计算,`float` 可表示的最大正数为 $2^{254 - 127} \times (2 - 2^{-23}) \approx 3.4 \times 10^{38}$ ,切换符号位便可得到最小负数。
**尽管浮点数 `float` 扩展了取值范围,但其副作用是牺牲了精度**。整数类型 `int` 将全部 32 位用于表示数字,数字是均匀分布的;而由于指数位的存在,浮点数 `float` 的数值越大,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就会趋向越大。
如表 3-2 所示,指数位 $E = 0$ 和 $E = 255$ 具有特殊含义,**用于表示零、无穷大、$\mathrm{NaN}$ 等**。
<p align="center"> 表 3-2 &nbsp; 指数位含义 </p>
<div class="center-table" markdown>
| 指数位 E | 分数位 $\mathrm{N} = 0$ | 分数位 $\mathrm{N} \ne 0$ | 计算公式 |
| ------------------ | ----------------------- | ------------------------- | ---------------------------------------------------------------------- |
| $0$ | $\pm 0$ | 次正规数 | $(-1)^{\mathrm{S}} \times 2^{-126} \times (0.\mathrm{N})$ |
| $1, 2, \dots, 254$ | 正规数 | 正规数 | $(-1)^{\mathrm{S}} \times 2^{(\mathrm{E} -127)} \times (1.\mathrm{N})$ |
| $255$ | $\pm \infty$ | $\mathrm{NaN}$ | |
</div>
值得说明的是,次正规数显著提升了浮点数的精度。最小正正规数为 $2^{-126}$ ,最小正次正规数为 $2^{-126} \times 2^{-23}$ 。
双精度 `double` 也采用类似于 `float` 的表示方法,在此不做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