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编码 * !!! note 在本书中,标题带有 * 符号的是选读章节。如果你时间有限或感到理解困难,可以先跳过,等学完必读章节后再单独攻克。 ## 整数编码 在上一节的表格中我们发现,所有整数类型能够表示的负数都比正数多一个,例如 `byte` 的取值范围是 $[-128, 127]$ 。这个现象比较反直觉,它的内在原因涉及原码、反码、补码的相关知识。 首先需要指出,**数字是以“补码”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在分析这样做的原因之前,首先给出三者的定义。 - **原码**:我们将数字的二进制表示的最高位视为符号位,其中 $0$ 表示正数,$1$ 表示负数,其余位表示数字的值。 - **反码**:正数的反码与其原码相同,负数的反码是对其原码除符号位外的所有位取反。 - **补码**:正数的补码与其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是在其反码的基础上加 $1$ 。 下图展示了原码、反码和补码之间的转换方法。 ![原码、反码与补码之间的相互转换](number_encoding.assets/1s_2s_complement.png) 「原码 sign-magnitude」虽然最直观,但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负数的原码不能直接用于运算**。例如在原码下计算 $1 + (-2)$ ,得到的结果是 $-3$ ,这显然是不对的。 $$ \begin{aligned} & 1 + (-2) \newline & \rightarrow 0000 \; 0001 + 1000 \; 0010 \newline & = 1000 \; 0011 \newline & \rightarrow -3 \end{aligned} $$ 为了解决此问题,计算机引入了「反码 1's complement」。如果我们先将原码转换为反码,并在反码下计算 $1 + (-2)$ ,最后将结果从反码转换回原码,则可得到正确结果 $-1$ 。 $$ \begin{aligned} & 1 + (-2) \newline & \rightarrow 0000 \; 0001 \; \text{(原码)} + 1000 \; 0010 \; \text{(原码)} \newline & = 0000 \; 0001 \; \text{(反码)} + 1111 \; 1101 \; \text{(反码)} \newline & = 1111 \; 1110 \; \text{(反码)} \newline & = 1000 \; 0001 \; \text{(原码)} \newline & \rightarrow -1 \end{aligned} $$ 另一方面,**数字零的原码有 $+0$ 和 $-0$ 两种表示方式**。这意味着数字零对应两个不同的二进制编码,这可能会带来歧义。比如在条件判断中,如果没有区分正零和负零,则可能会导致判断结果出错。而如果我们想处理正零和负零歧义,则需要引入额外的判断操作,这可能会降低计算机的运算效率。 $$ \begin{aligned} +0 & \rightarrow 0000 \; 0000 \newline -0 & \rightarrow 1000 \; 0000 \end{aligned} $$ 与原码一样,反码也存在正负零歧义问题,因此计算机进一步引入了「补码 2's complement」。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负零的原码、反码、补码的转换过程: $$ \begin{aligned} -0 \rightarrow \; & 1000 \; 0000 \; \text{(原码)} \newline = \; & 1111 \; 1111 \; \text{(反码)} \newline = 1 \; & 0000 \; 0000 \; \text{(补码)} \newline \end{aligned} $$ 在负零的反码基础上加 $1$ 会产生进位,但 `byte` 类型的长度只有 8 位,因此溢出到第 9 位的 $1$ 会被舍弃。也就是说,**负零的补码为 $0000 \; 0000$ ,与正零的补码相同**。这意味着在补码表示中只存在一个零,正负零歧义从而得到解决。 还剩最后一个疑惑:`byte` 类型的取值范围是 $[-128, 127]$ ,多出来的一个负数 $-128$ 是如何得到的呢?我们注意到,区间 $[-127, +127]$ 内的所有整数都有对应的原码、反码和补码,并且原码和补码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然而,**补码 $1000 \; 0000$ 是一个例外,它并没有对应的原码**。根据转换方法,我们得到该补码的原码为 $0000 \; 0000$ 。这显然是矛盾的,因为该原码表示数字 $0$ ,它的补码应该是自身。计算机规定这个特殊的补码 $1000 \; 0000$ 代表 $-128$ 。实际上,$(-1) + (-127)$ 在补码下的计算结果就是 $-128$ 。 $$ \begin{aligned} & (-127) + (-1) \newline & \rightarrow 1111 \; 1111 \; \text{(原码)} + 1000 \; 0001 \; \text{(原码)} \newline & = 1000 \; 0000 \; \text{(反码)} + 1111 \; 1110 \; \text{(反码)} \newline & = 1000 \; 0001 \; \text{(补码)} + 1111 \; 1111 \; \text{(补码)} \newline & = 1000 \; 0000 \; \text{(补码)} \newline & \rightarrow -128 \end{aligned} $$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上述所有计算都是加法运算。这暗示着一个重要事实:**计算机内部的硬件电路主要是基于加法运算设计的**。这是因为加法运算相对于其他运算(比如乘法、除法和减法)来说,硬件实现起来更简单,更容易进行并行化处理,运算速度更快。 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只能做加法。**通过将加法与一些基本逻辑运算结合,计算机能够实现各种其他的数学运算**。例如,计算减法 $a - b$ 可以转换为计算加法 $a + (-b)$ ;计算乘法和除法可以转换为计算多次加法或减法。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计算机使用补码的原因:基于补码表示,计算机可以用同样的电路和操作来处理正数和负数的加法,不需要设计特殊的硬件电路来处理减法,并且无须特别处理正负零的歧义问题。这大大简化了硬件设计,提高了运算效率。 补码的设计非常精妙,因篇幅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 ## 浮点数编码 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int` 和 `float` 长度相同,都是 4 bytes ,但为什么 `float` 的取值范围远大于 `int` ?这非常反直觉,因为按理说 `float` 需要表示小数,取值范围应该变小才对。 实际上,**这是因为浮点数 `float` 采用了不同的表示方式**。记一个 32-bit 长度的二进制数为: $$ b_{31} b_{30} b_{29} \ldots b_2 b_1 b_0 $$ 根据 IEEE 754 标准,32-bit 长度的 `float` 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 符号位 $\mathrm{S}$ :占 1 bit ,对应 $b_{31}$ 。 - 指数位 $\mathrm{E}$ :占 8 bits ,对应 $b_{30} b_{29} \ldots b_{23}$ 。 - 分数位 $\mathrm{N}$ :占 23 bits ,对应 $b_{22} b_{21} \ldots b_0$ 。 二进制数 `float` 对应值的计算方法为: $$ \text {val} = (-1)^{b_{31}} \times 2^{\left(b_{30} b_{29} \ldots b_{23}\right)_2-127} \times\left(1 . b_{22} b_{21} \ldots b_0\right)_2 $$ 转化到十进制下的计算公式为: $$ \text {val}=(-1)^{\mathrm{S}} \times 2^{\mathrm{E} -127} \times (1 + \mathrm{N}) $$ 其中各项的取值范围为: $$ \begin{aligned} \mathrm{S} \in & \{ 0, 1\}, \quad \mathrm{E} \in \{ 1, 2, \dots, 254 \} \newline (1 + \mathrm{N}) = & (1 + \sum_{i=1}^{23} b_{23-i} 2^{-i}) \subset [1, 2 - 2^{-23}] \end{aligned} $$ ![IEEE 754 标准下的 float 的计算示例](number_encoding.assets/ieee_754_float.png) 观察上图,给定一个示例数据 $\mathrm{S} = 0$ , $\mathrm{E} = 124$ ,$\mathrm{N} = 2^{-2} + 2^{-3} = 0.375$ ,则有: $$ \text { val } = (-1)^0 \times 2^{124 - 127} \times (1 + 0.375) = 0.171875 $$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的问题:**`float` 的表示方式包含指数位,导致其取值范围远大于 `int`** 。根据以上计算,`float` 可表示的最大正数为 $2^{254 - 127} \times (2 - 2^{-23}) \approx 3.4 \times 10^{38}$ ,切换符号位便可得到最小负数。 **尽管浮点数 `float` 扩展了取值范围,但其副作用是牺牲了精度**。整数类型 `int` 将全部 32 位用于表示数字,数字是均匀分布的;而由于指数位的存在,浮点数 `float` 的数值越大,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就会趋向越大。 如下表所示,指数位 $E = 0$ 和 $E = 255$ 具有特殊含义,**用于表示零、无穷大、$\mathrm{NaN}$ 等**。

  指数位含义

| 指数位 E | 分数位 $\mathrm{N} = 0$ | 分数位 $\mathrm{N} \ne 0$ | 计算公式 | | ------------------ | ----------------------- | ------------------------- | ---------------------------------------------------------------------- | | $0$ | $\pm 0$ | 次正规数 | $(-1)^{\mathrm{S}} \times 2^{-126} \times (0.\mathrm{N})$ | | $1, 2, \dots, 254$ | 正规数 | 正规数 | $(-1)^{\mathrm{S}} \times 2^{(\mathrm{E} -127)} \times (1.\mathrm{N})$ | | $255$ | $\pm \infty$ | $\mathrm{NaN}$ | | 值得说明的是,次正规数显著提升了浮点数的精度。最小正正规数为 $2^{-126}$ ,最小正次正规数为 $2^{-126} \times 2^{-23}$ 。 双精度 `double` 也采用类似于 `float` 的表示方法,在此不做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