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krahets/hello-algo.git
synced 2024-12-25 21:06:28 +08:00
1. Update extra.css for overwrite
the sections title color. 2. Add figures to hash collision. 3. Add inorder traversal in binary search tree.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parent
08bfa0669a
commit
f103fdecc9
7 changed files with 115 additions and 93 deletions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9 KiB |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9 KiB |
|
@ -2,45 +2,46 @@
|
||||||
comments: true
|
comments: true
|
||||||
---
|
---
|
||||||
|
|
||||||
# 哈希冲突处理
|
# 哈希冲突
|
||||||
|
|
||||||
理想情况下,哈希函数应该为每个输入产生唯一的输出,使得 key 和 value 一一对应。而实际上,往往存在向哈希函数输入不同的 key 而产生相同输出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哈希冲突 Hash Collision」。
|
理想情况下,哈希函数应该为每个输入产生唯一的输出,使得 key 和 value 一一对应。而实际上,往往存在向哈希函数输入不同的 key 而产生相同输出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哈希冲突 Hash Collision」。哈希冲突会导致查询结果错误,从而严重影响哈希表的可用性。
|
||||||
|
|
||||||
**哈希冲突会严重影响哈希表的实用性**。试想一下,如果在哈希表中总是查找到错误的结果,那么我们肯定不会继续使用这样的数据结构了。
|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哈希冲突呢?本质上看,**由于哈希函数的输入空间往往远大于输出空间**,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个输入产生相同输出的情况,即为哈希冲突。比如,输入空间是全体整数,输出空间是一个固定大小的桶(数组)的索引范围,那么必定会有多个整数同时映射到一个桶索引。
|
||||||
|
|
||||||
!!! question "为什么会出现哈希冲突?"
|
为了缓解哈希冲突,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哈希表扩容」来减小冲突概率。极端情况下,当输入空间和输出空间大小相等时,哈希表就等价于数组了,可谓“大力出奇迹”。
|
||||||
|
|
||||||
因为 **哈希函数的输入空间往往远大于输出空间**,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个输入产生相同输出的情况。比如,输入空间是全体整数,输出空间是一个固定大小的桶(数组)的索引范围,那么必定会有多个整数同时映射到一个桶索引。
|
另一方面,**考虑通过优化数据结构以缓解哈希冲突**,常见的方法有「链式地址」和「开放寻址」。
|
||||||
|
|
||||||
虽然理论上哈希冲突难以避免,**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数据结构层面上缓解哈希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量保证哈希表的增删查改操作效率。
|
## 哈希表扩容
|
||||||
|
|
||||||
常见的哈希冲突的解决方案有「链式地址」和「开放寻址」。
|
「负载因子 Load Factor」定义为 **哈希表中元素数量除以桶槽数量(即数组大小)**,代表哈希冲突的严重程度。
|
||||||
|
|
||||||
|
**负载因子常用作哈希表扩容的触发条件**。比如在 Java 中,当负载因子 $> 0.75$ 时则触发扩容,将 HashMap 大小扩充至原先 $2$ 倍。
|
||||||
|
|
||||||
|
与数组扩容类似,**哈希表扩容操作的开销很大**,因为需要将所有键值对从原哈希表依次移动至新哈希表。
|
||||||
|
|
||||||
## 链式地址
|
## 链式地址
|
||||||
|
|
||||||
「链式地址」通过引入链表来解决哈希冲突问题,代价是占用空间变大,因为链表或二叉树包含结点指针,相比于数组更加耗费内存空间。
|
在原始哈希表中,桶内的每个地址只能存储一个元素(即键值对)。**考虑将单个元素转化成一个链表,将所有冲突元素都存储在一个链表中**。
|
||||||
|
|
||||||
### 链表引入
|
![hash_collision_chaining](hash_collision.assets/hash_collision_chaining.png)
|
||||||
|
|
||||||
在原始哈希表中,一个桶地址只能存储一个元素(即键值对)。**考虑将桶地址内的单个元素转变成一个链表,将所有冲突元素都存储在一个链表中**,此时哈希表操作方法为:
|
链式地址下,哈希表操作方法为:
|
||||||
|
|
||||||
- **查询元素**:先将 key 输入到哈希函数得到桶地址(即访问链表头部),再遍历链表来确定对应的 value 。
|
- **查询元素**:先将 key 输入到哈希函数得到桶内索引,即可访问链表头结点,再通过遍历链表查找对应 value 。
|
||||||
- **添加元素**:先通过哈希函数访问链表头部,再将元素直接添加到链表头部即可。
|
- **添加元素**:先通过哈希函数访问链表头部,再将结点(即键值对)添加到链表头部即可。
|
||||||
- **删除元素**:同样先访问链表头部,再遍历链表查找对应元素,删除之即可。
|
- **删除元素**:同样先根据哈希函数结果访问链表头部,再遍历链表查找对应结点,删除之即可。
|
||||||
|
|
||||||
(图)
|
链式地址虽然解决了哈希冲突问题,但仍存在局限性,包括:
|
||||||
|
|
||||||
### 二叉树引入
|
- **占用空间变大**,因为链表或二叉树包含结点指针,相比于数组更加耗费内存空间;
|
||||||
|
- **查询效率降低**,因为需要线性遍历链表来查找对应元素;
|
||||||
|
|
||||||
引入链表虽然解决了哈希冲突,但查询效率也随之降低了,因为需要线性查找(即遍历链表)来确认对应元素。为了缓解此问题,**当某个桶地址内的链表太长时,可以把链表转化为「平衡二叉搜索树」**,将时间复杂度降低至 $O(\log n)$ 。
|
为了缓解时间效率问题,**可以把「链表」转化为「AVL 树」或「红黑树」**,将查询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优化至 $O(\log n)$ 。
|
||||||
|
|
||||||
!!! note "工业界方案"
|
|
||||||
|
|
||||||
Java 使用了链式地址来解决哈希冲突。在 JDK 1.8 之后, HashMap 内长度大于 8 的链表会被转化为「红黑树」,以提升查找性能。
|
|
||||||
|
|
||||||
## 开放寻址
|
## 开放寻址
|
||||||
|
|
||||||
「开放寻址」不引入额外数据结构,而是通过“向后探测”来解决哈希冲突。根据探测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 **线性探测、平方探测、多次哈希**。
|
「开放寻址」不引入额外数据结构,而是通过“多次探测”来解决哈希冲突。根据探测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 **线性探测、平方探测、多次哈希**。
|
||||||
|
|
||||||
### 线性探测
|
### 线性探测
|
||||||
|
|
||||||
|
@ -53,16 +54,16 @@ comments: true
|
||||||
1. 找到对应元素,返回 value 即可;
|
1. 找到对应元素,返回 value 即可;
|
||||||
2. 若遇到空位,则说明查找键值对不在哈希表中;
|
2. 若遇到空位,则说明查找键值对不在哈希表中;
|
||||||
|
|
||||||
(图)
|
![hash_collision_linear_probing](hash_collision.assets/hash_collision_linear_probing.png)
|
||||||
|
|
||||||
线性探测有以下缺陷:
|
线性探测存在以下缺陷:
|
||||||
|
|
||||||
- **不能直接删除元素**。删除元素会导致桶内出现一个空位,在查找其他元素时,该空位有可能导致程序认为元素不存在(即上述第 `2.` 种情况)。因此需要借助一个标志位来标记删除元素。
|
- **不能直接删除元素**。删除元素会导致桶内出现一个空位,在查找其他元素时,该空位有可能导致程序认为元素不存在(即上述第 `2.` 种情况)。因此需要借助一个标志位来标记删除元素。
|
||||||
- **容易产生聚集**。桶内被占用的连续位置越长,这些连续位置发生哈希冲突的可能性越大,从而进一步促进这一位置的“聚堆生长”,最终导致增删查改操作效率的劣化。
|
- **容易产生聚集**。桶内被占用的连续位置越长,这些连续位置发生哈希冲突的可能性越大,从而进一步促进这一位置的“聚堆生长”,最终导致增删查改操作效率的劣化。
|
||||||
|
|
||||||
### 多次哈希
|
### 多次哈希
|
||||||
|
|
||||||
顾名思义,「多次哈希」的思路是基于多个哈希函数 $f_1(x)$ , $f_2(x)$ , $f_3(x)$ , $\cdots$ 进行探测。
|
顾名思义,「多次哈希」的思路是使用多个哈希函数 $f_1(x)$ , $f_2(x)$ , $f_3(x)$ , $\cdots$ 进行探测。
|
||||||
|
|
||||||
**插入元素**:若哈希函数 $f_1(x)$ 出现冲突,则尝试 $f_2(x)$ ,以此类推……直到找到空位后插入元素。
|
**插入元素**:若哈希函数 $f_1(x)$ 出现冲突,则尝试 $f_2(x)$ ,以此类推……直到找到空位后插入元素。
|
||||||
|
|
||||||
|
@ -72,3 +73,11 @@ comments: true
|
||||||
2. 到空位或已尝试所有哈希函数,说明哈希表中无此元素;
|
2. 到空位或已尝试所有哈希函数,说明哈希表中无此元素;
|
||||||
|
|
||||||
相比于「线性探测」,「多次哈希」方法更不容易产生聚集,代价是多个哈希函数增加了额外计算量。
|
相比于「线性探测」,「多次哈希」方法更不容易产生聚集,代价是多个哈希函数增加了额外计算量。
|
||||||
|
|
||||||
|
!!! note "工业界方案"
|
||||||
|
|
||||||
|
Java 采用「链式地址」。在 JDK 1.8 之后,HashMap 内数组长度 $> 64$ 时,长度大于 8 的链表会被转化为「红黑树」,以提升查找性能。
|
||||||
|
Python 采用「开放寻址」。字典 dict 采用的是随机探测,即使用伪随机数来探测。
|
||||||
|
|
||||||
|
|
||||||
|
|
||||||
|
|
|
@ -12,7 +12,7 @@ comments: true
|
||||||
|
|
||||||
<p align="center"> Fig. 哈希表抽象表示 </p>
|
<p align="center"> Fig. 哈希表抽象表示 </p>
|
||||||
|
|
||||||
## 哈希表优势
|
## 哈希表效率
|
||||||
|
|
||||||
除了哈希表之外,还可以使用以下数据结构来实现上述查询功能:
|
除了哈希表之外,还可以使用以下数据结构来实现上述查询功能:
|
||||||
|
|
||||||
|
@ -853,13 +853,13 @@ $$
|
||||||
|
|
||||||
## 哈希冲突
|
## 哈希冲突
|
||||||
|
|
||||||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哈希函数 $f(x) = x \% 100$ 会在某些情况下失效**。具体地,当输入的 key 后两位相同时,哈希函数的计算结果也相同,指向同一个 value 。例如,分别查询两个学号 12836 和 20336 ,则有
|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哈希函数 $f(x) = x \% 100$ 会在某些情况下失效**。具体地,当输入的 key 后两位相同时,哈希函数的计算结果也相同,指向同一个 value 。例如,分别查询两个学号 $12836$ 和 $20336$ ,则有
|
||||||
|
|
||||||
$$
|
$$
|
||||||
f(12836) = f(20336) = 36
|
f(12836) = f(20336) = 36
|
||||||
$$
|
$$
|
||||||
|
|
||||||
两个学号指向了同一个姓名,这明显是不对的,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哈希冲突 Hash Collision」,其会严重影响查询的正确性。如何避免哈希冲突的问题将被留在下章讨论。
|
两个学号指向了同一个姓名,这明显是不对的,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哈希冲突 Hash Collision」。如何避免哈希冲突的问题将被留在下章讨论。
|
||||||
|
|
||||||
![hash_collision](hash_map.assets/hash_collision.png)
|
![hash_collision](hash_map.assets/hash_collision.png)
|
||||||
|
|
||||||
|
|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04 KiB |
|
@ -519,6 +519,14 @@ comments: true
|
||||||
|
|
||||||
删除结点操作也使用 $O(\log n)$ 时间,其中查找待删除结点 $O(\log n)$ ,获取中序遍历后继结点 $O(\log n)$ 。
|
删除结点操作也使用 $O(\log n)$ 时间,其中查找待删除结点 $O(\log n)$ ,获取中序遍历后继结点 $O(\log n)$ 。
|
||||||
|
|
||||||
|
### 排序
|
||||||
|
|
||||||
|
我们知道,「中序遍历」遵循“左 $\rightarrow$ 根 $\rightarrow$ 右”的遍历优先级,而二叉搜索树遵循“左子结点 $<$ 根结点 $<$ 右子结点”的大小关系。因此,在二叉搜索树中进行中序遍历时,总是会优先遍历下一个最小结点,从而得出一条重要性质:**二叉搜索树的中序遍历序列是升序的**。
|
||||||
|
|
||||||
|
借助中序遍历升序的性质,我们在二叉搜索树中获取有序数据仅需 $O(n)$ 时间,而无需额外排序,非常高效。
|
||||||
|
|
||||||
|
![bst_inorder_traversal](binary_search_tree.assets/bst_inorder_traversal.png)
|
||||||
|
|
||||||
=== "Java"
|
=== "Java"
|
||||||
|
|
||||||
```java title="binary_search_tree.java"
|
```java title="binary_search_tree.java"
|
||||||
|
@ -926,7 +934,7 @@ comments: true
|
||||||
}
|
}
|
||||||
```
|
```
|
||||||
|
|
||||||
## 二叉搜索树的优势
|
## 二叉搜索树的效率
|
||||||
|
|
||||||
假设给定 $n$ 个数字,最常用的存储方式是「数组」,那么对于这串乱序的数字,常见操作的效率为:
|
假设给定 $n$ 个数字,最常用的存储方式是「数组」,那么对于这串乱序的数字,常见操作的效率为:
|
||||||
|
|
||||||
|
|
|
@ -22,6 +22,11 @@
|
||||||
--md-typeset-a-color: #21C8B8;
|
--md-typeset-a-color: #21C8B8;
|
||||||
}
|
}
|
||||||
|
|
||||||
|
/* https://github.com/squidfunk/mkdocs-material/issues/4832#issuecomment-1374891676 */
|
||||||
|
.md-nav__link[for] {
|
||||||
|
color: var(--md-default-fg-color) !important
|
||||||
|
}
|
||||||
|
|
||||||
/* Center Markdown Tables (requires md_in_html extension) */
|
/* Center Markdown Tables (requires md_in_html extension) */
|
||||||
.center-table {
|
.center-table {
|
||||||
text-align: center;
|
text-align: center;
|
||||||
|
|
Loading…
Reference in a new issue